生物降解塑料国标将于2022年6月起实施,引发生物降解塑料板块大涨。日前,力合科创、华阳新材涨停,联盛化学、莫高股份、美瑞新材、湖北宜化跟涨。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背景下,相关政策持续在限制塑料用品上发力,并鼓励推动可降解材料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称,《GB/T41010-2021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GB/T41008-2021生物降解饮用吸管》两个国家推荐性标准将于2022年6月1日实施。国标落地,生物可降解材料将迎来重要机遇,而其巨大且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不少传统石化企业和非石化企业布局。
政策驱动,千亿市场可期
我国可降解材料领域发展空间大,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与消费国,塑料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达15%。据卓创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塑料的表观消费量在8000万吨左右,塑料制品的表观消费量在6000万吨左右。
国家陆续发布相关政策限制限制和降低塑料用品使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随着政策力度加大以及可降解塑料应用的不断扩大,一旦实现大规模替代将为可降解塑料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华安证券预测,到2025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到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到2030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可到42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855亿元。GrandView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54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将达到698亿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换率为30%计算,预计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为209亿美元。
目前,国内可降解塑料市场缺口较大,可降解塑料有效产能合计仅约为25万吨。在需求持续释放下,国内可降解塑料市场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一季度业绩分化,估值处于低位
基于绿色新材料的发展趋势,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金发科技、恒力石化等国内化工企业纷纷布局可降解材料。
据统计,目前WInd可降解塑料板块有宇新股份、长鸿高科、国恩股份、聚石化学、美瑞新材、美联新材、万华化学等27家上市公司,且上述公司大多在2022年一季度取得不错业绩。但其净利润却表现不一,其中,美联新材、宇新股份、三房巷、金丹科技、长鸿高科、中化国际等企业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表现较为出众。
美联新材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翻了3倍多,公司入选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核心业务色母粒主要用于塑料着色,在绿色环保等政策推动下,已经实现“非石油基可完全降解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用于AS系列塑料的黑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技术。
宇新股份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7.60%,主要利润增长点来自于新投产顺酐项目的利润贡献。2021年12月,公司顺酐项目顺利投产,目前产能处于爬坡阶段,今年一季度产量大约是2.7万吨,计划今年全年产量为12万-13万吨。
据悉,顺酐可用于生产BDO、PBS所需原料丁二酸,而BDO和PBS又是可降解塑料PBS/PBAT的原料,随着PBS/PBAT产能的陆续投产,其潜在需求将进一步爆发。目前,国内拥有顺酐产能的上市公司除了宇新股份外,还有齐翔腾达、江山化工等。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可降解塑料板块自2021年年中开启上涨,并在同年9月创下1559点的板块高点后,进入大幅调整期。2022年以来,行业个股市场表现不佳。
从估值水平来看,目前,可降解塑料板块个股超半数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
生物可降解材料附加值高,成投资风口
可降解材料种类繁多,而从产品特质及优劣来看,生物可降解材料是较为理想的可降解材料之一,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
生物降解塑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包装、农业、3D打印、现代医药、纺织业等。其中,农业领域的塑料袋和地膜领域是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最具潜力的市场,我国每年塑料袋消耗量在70万-80万吨,农用地膜消耗量120万吨以上,将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带来广阔空间。
目前,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单体或者天然高分子材料。
从技术和环保等多角度看,PLA、PBS、PBAT、PHA是生物降解材料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包装、纺织和农膜领域中,PLA和PBS消费量较大,而在医用植入材料等一些高附加值领域中,PHA使用最广泛。
我国PLA生产起步相对较晚,丙交酯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据艾瑞报告显示,丙交酯开环聚合法目前只有美国Natureworks、荷兰Corbion和浙江海正等三家企业掌握。
浙江海正打通了“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工艺产业化流程,掌握了从材料合成到市场应用各环节关键技术,实现了聚乳酸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除浙江海正外,国内部分企业也在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聚乳酸的生产工艺,并已着手新建聚乳酸产能。
相较之下,另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PBAT,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能得到快速扩张。艾瑞报告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52家企业在建或拟建PBAT产能,预计未来3-5年,我国可降解材料产能将会达到459万吨。
此外,在产能布局上,企业更偏向于技术更先进的PLA方向,其拟建产能大约可达300万吨,可以有效覆盖餐饮市场、农业地膜应用及医用场景下的需求。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