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时间6月22日,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以下简称“欧盟碳关税”)草案修正案终于以450票赞成、115票反对、55票弃权得以通过。
欧盟碳关税,是针对欧盟以外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对于碳关税正确的理解是,这是欧盟碳市场的补充。“一外一内”,碳市场是对欧盟成员国国内高耗能产业碳排放的管控,碳关税则是对国外进口产品碳排放的补充条款。
相比于之前的版本,这次通过的条款有放松的部分,比如把正式生效期延长一年至2027年,但条款更多是严苛的部分。新的机制除了把原来欧洲碳市场所覆盖的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纳入之外,又把氢/氨、塑料、有机化学也同样收入囊中;此外,电力间接排放也都将被计入。
这次得以通过,中间波折不少。欧盟碳关税制度自2021年推动以来,由于实行难度太大,也存在着种种保护主义、扰乱产业价值链的嫌疑,并不被多方看好。
目前看来,这项政策现下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毕竟还有两年的制度过渡期。不过,在完全生效之后,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地,国内的各大产业(水泥、钢铁、塑料、化肥等)一旦有计划进入欧洲市场,将带来成本的大额抬升。
对国内来说,目前来看,尽管欧盟的水泥和钢铁产业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并不大,这些产业主要进口地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铝、水泥生产国,有研究指出,碳关税机制实施之后,这些行业一旦寻求出口欧盟,额外的碳税成本分别将占到出口额的17%、20%、17%、31%。这并不是一个能被忽视的小数目。
此外,肉眼可见的是,在激进气候目标的驱动下,欧洲的碳市场覆盖行业还在快速扩增。
从这份草案来看,至少碳关税已经有向下游行业扩展的趋势,已经把塑料行业纳入了考核。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军锋向36氪表示,“如果再进一步扩展到机电、车辆这部分下游行业,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2021年,机电产品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59%;2021年,中国汽车对欧洲的出口增速也达到了204%。
如果未来进一步扩展到下游行业,碳关税生效之后,国内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跟踪管理,将面临货物滞留,无法出口的风险;而就算做好了,也面临很大的碳成本。
远景动力执行董事赵卫军此前算过一笔账,“以一个100度、出口到欧洲的电池包为例,如果按照彼时100欧元的欧盟碳价计算,制造阶段的碳排放大概在5吨左右,出口面临的潜在碳成本或许在500欧左右(折合人民币3500元)”。
碳关税未来要落地,现实层面将如何操作?
王军锋向36碳介绍道,这项关税并不是由国内的出口商支付,而是由欧盟的进口商掏钱。一般来说,进口商需要申请获得欧盟授权,并且购买"CBAM证书",这一证书代表着进口产品背后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量,有一定的标准进行核算认证。证书有两年的有效期,定价一般是进口货物前一周的欧洲碳配额平均交易价。
对于没有成立自己碳市场的国家来说,这项欧盟碳关税的价格基本等同于欧洲的配额价。但国内已经建设了自己的全国碳市场,两地碳价并不一致,价格如何互认也是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多数行业人士看来,未来会采取的方式大概是“补差价”。国内目前碳价基本是欧盟的1/10,如果法案落地,这项差价最终也将变成额外成本分摊到产品价格上,一定程度上也将会削减国内产品在欧洲的竞争力。
对于未来欧盟碳关税可能会扫射到的行业来说,如何应对这项关税挑战,接下来基本已经是一道必答题。
至于如何应对,王军锋认为,未来覆盖行业首先需要多跟踪欧盟的政策背景、要求和变化;其次,建立碳排放核算和产品碳足迹数据采集的系统,积极适应国外的标准;
靴子落地前,充满博弈与隐忧
欧盟碳关税敲定的过程充满跌宕起伏,背后也满是博弈撕扯。欧盟的碳关税是欧盟委员会“Fit for 55”提案的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到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并且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按时完成目标,欧盟的做法或许也不无道理。有行业人士表示,“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辛辛苦苦做减排,通过碳市场支付绿色溢价”,一方面,如果本地产业为了躲避绿色成本而转移到其他地区生产、成品再进口到欧洲,这个过程就会有碳泄露的风险,所以碳关税与碳市场的机制本质是互为补充的机制。
另一方面,若国外进口欧洲的产品没有跟进减排,进入市场后将会削弱本地绿色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关税的形式,是为了反向推动其他国家共同重视减排问题。
不过,硬币的另外一面是,欧盟碳关税也存在着保护主义、破坏欧洲本地工业的争议。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此前曾表示,这一法案尽管维持了各国在低碳问题上的公平,但危险的是,“可能会造成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发达国家在过往一轮轮工业革命中,已经慢慢越过了“用环境换发展”的阶段,但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还没能脱钩。
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来说,就算到2030年、2050年,从化石能源彻底改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也并不高,尽管有着足够低的土地价格和人力成本,严苛的欧洲碳关税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成本,并不利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解释这个争议,这次欧洲方面也对于关税用途做了解释,称将充入欧盟预算,用于支援最不发达的国家实现脱碳,实现欧盟的气候目标和国际承诺。
在此之前,就算是在欧洲本地,这一制度也并未全然得到所有产业方认可。
根据外媒报道,有欧洲当地的铝业组织就公开表明担忧——欧洲需要大量依靠国外铝进口,一旦引入关税机制,可能会导致欧洲地区铝业下游生产商退出,打乱整体的产业链。
欧洲钢铁联盟此前也站出来公开发声,表示在当前欧盟碳市场的框架下,欧洲钢铁企业早已面临高达数十亿欧元的碳税成本。“进一步实施碳关税,欧洲钢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将更加明显”。
欧盟其实不是没有意识到种种副作用,碳关税议案一直在强调,这项制度不得为贸易保护主义滥用,也一直在呼吁推出相应的政策保护欧洲本地产业。但从目前看来,这个机制尚未对此做出补充说明。
而在欧盟碳关税强势推进之下,行业内一些应对举措已经开始。
在国内,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带有外资背景的咨询服务公司,也已经开启了相关的碳关税咨询服务,“核算、认证、进出口服务、法律服务相关的企业接下来会介入得比较快”,王军锋表示。
在国外,以俄罗斯为例,这个国家常年给欧盟供应粗钢,为了免征碳关税,半年前宣布建立了碳定价体系。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