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A股氢能上市公司盈利点主要集中在非氢领域。虽说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发文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在技术国产化的道路上也不断前进,但高昂的成本依旧是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拦路虎”。
✦ 氢能业务普遍未兑现利润 ✦
“氢”风速起,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布局氢能赛道,58家氢能上市公司整体营收规模仅用半年时间就突破7300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全年,这些氢能上市公司合计营收有望破万亿元。但细究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可以发现,大部分氢能上市公司的盈利点仍聚集于非氢领域。龙蟠科技、美锦能源、雪人股份、嘉化能源、宝丰能源等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增长状态,但主要归因于传统业务,其氢能业务盈利微乎其微或普遍亏损。
龙蟠科技于2022年上半年营收60.1亿元,同比增长371.12%,增长速度排名第一。该公司的传统业务是销售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此两项于今年上半年营收59.72亿元,占总营收99.37%。而且龙蟠科技去年才正式进入氢能赛道,致力于研发燃料电池催化剂、PEM电解水制氢设备、Ⅳ型储氢瓶材料等。 雪人股份的氢能业务处于导入期,以研发燃料电池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核心技术为主,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上半年氢能业务营收-427万元,净利润-426.6万元。 美锦能源已布局氢能全产业链,上游搭建氢能制储运加工产业链;中游搭建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整车制造的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虽说美锦能源在氢能产业上动作不断,但对业绩的贡献不大。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锦能源在氢能及新材料业务上营收3.08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2.3%。
爱德曼氢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真表示,“目前氢能产业处于初创期,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销售机制,仍要依靠政府下订单,所以财务报表显示的亏损、应收账款高、存货高是普遍现象。再有,许多企业投资或自主研发氢能产品,仍处于初期阶段,大规模投入市场需要时间。”
虽说氢能赛道潜力有待挖掘,但投资者仍然看好这块“膏腴之地”。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指出,今年上半年,氢能行业股权融资延续了去年的火热,共融资21笔,金额达15.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加了50%、137%。
康勇认为,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和资本青睐等多重有利因素下,预计氢能将呈现出星星之火燎原的趋势,有望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行业热门赛道。
✦ 高成本制约氢能业务发展 ✦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因素,解决氢能产业在绿氢制备、储运氢、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环节的经济性问题,是未来氢能大规模发展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2022年上半年,氢能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印证上述难题,制氢、注氢、储氢及应用氢气的代表性上市公司均存在因业务成本高导致利润下降的问题。
东华能源 丙烷脱氢是东华能源的主营业务,但2022年原材料丙烷价格上涨。智研咨询指出,受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202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丙烷价格高涨,其中6月份,价格是6025.8元/吨,同比增加35.16%。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东华能源毛利润下降。 美锦能源 深入氢能全产业链的美锦能源由于渐失成本端优势,其归母净利润在2022年上半年仅增加了8.63%。美锦能源产氢以煤炭为原材料,但上半年原料煤价格一路上涨。美锦能源表示,虽然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优化原料采购模式,但如果国内外煤炭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可能影响原料供应价格及供应链,进而对公司业绩直接造成影响。 亿华通 公开资料显示,2020-2021年,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燃料电池材料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是91.94%、87.77%,具体包括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等直接材料。
随着燃料电池系统厂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成本下降已成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与燃料电池电堆成本将分别为3100元/kW、1800元/kW,下降了29.5%、30.8%。“而且燃料电池系统使用的材料已有70%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仍要材料企业努力。”有关券商机构工作人员表示。
虽然不少企业加大对产能的投资,但短期内相关公司业绩难以释放。例如,今年6月,厚普股份宣布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其中一期项目拟投资24亿元,其中包括300套加氢站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此外,高研发投入也成了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的必然选择。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目前中国氢能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从A股市场来看,2017-2021年,我国氢能源板块上市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氢能上市公司研发总费用约158.69亿元,今年上半年约达200.49亿元。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