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打好能源保供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当前,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高涨的风险远远高于预期,石油和天然气更是如此。面对国际能源价格高企,我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须提前谋划、全力推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加剧了能源供应安全层面的挑战。端牢能源饭碗,我国还须继续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多举措提升我国油气行业稳产保供的底气。


能源保供势在必行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在具体指标上,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方面,《意见》提出明确目标,至少释放了以下三方面信号。一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传统化石能源(煤、油、气)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起着主体能源的作用,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把主体能源巩固好,避免跃进式降碳。因此,《意见》特别点明了煤、油、气的生产指标。二是中国的能源分布,西煤东运、西气东输、北油南运,电力也是从西、北往东、南输送;今后,西电东送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点。三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是能源的电气化,因此特别点明了发电量和输电量。


  “今年能源发展的重点强调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我国油气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保障能源安全,建设能源强国,要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立足国内能源供应,加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力度,有效降低油气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意见》提出,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2亿吨的任务。这是时隔7年原油产量目标重回2亿吨。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将能源保供能力放在主要目标首位,具有深刻的含义。虽然近年来我国煤电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但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多环节受阻、地缘政治事件等复杂国际形势对能源安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外部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升能源供给的弹性和韧性,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能源自身保供。


增强油气行业稳产保供底气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富煤、缺油、少气,油气行业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202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1.6%,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6%。全国原油产量在“七年行动”计划中要求达到2亿吨,2021年,油气行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原油产量已经达到1.99亿吨,连续3年回升,离此目标只差一小步。


  “我国上一次原油产量超过2亿吨还是在2015年。时隔七年之后,我国原油产量目标重回2亿吨,说明在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之际,我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今年的能源工作要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能源储运能力。


  采访中,刘朝全基于我国石油进口量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油价格每增加1美元/桶,我国进口就得多支付250亿元左右人民币。如果持续目前的国际油价水平,2022年进口原油就得比2021年多支付人民币1万亿元左右,约相当于GDP的0.9%;如果加上进口天然气量、价的提升,将占GDP的1.2%以上。


  如何增强我国油气行业稳产保供的底气?刘朝全认为,有以下三方面举措。一是持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强科技投入,采取精细化措施,尽可能多地在国内生产油气。二是持续做好国际合作,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与第三世界的油气生产国(中东、南美、非洲、中亚等地区)密切合作,稳定境外油气生产,使权益油气当量尽量稳定。三是继续做好国际贸易,并在国家支持下保护好油气进口通道的安全运营。